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宏伟背景下,资源型城市的命运也在悄然发生明显的变化。一些曾经以丰富自然资源而闻名的城市,如大庆、鹤岗、包头等,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。这不仅是一次经济形态的变化,更是每个居民、每个家庭、每个企业命运的重新塑造。在新旧交替之际,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作为新的引擎,正重新定义这些城市的未来。
众所周知,资源型城市往往被赋予着“又爱又恨”的双重标签。在辉煌时期,这些城市凭借石油、煤炭、钢铁等自然而发的资源,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崛起。然而,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,过去的优势也变成了如今的负担。鹤岗,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的典型代表,曾因煤炭而繁荣,如今却因煤炭的枯竭而苦苦挣扎。
长期以来,鹤岗的经济几乎完全依赖煤炭产业,最高时矿务局的员工数量占据了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。然而在2013年,国务院将鹤岗列为衰退型城市,标志着这一传统资源型城市的困境。尽管财富积累过巨,但资源和经济杠杆逐渐失效后,鹤岗陷入了发展瓶颈。
反观包头,它有不一样的命运。包头以煤炭和铁矿石为基础,逐渐发展出稀土产业,更被称为“草原钢城”。近年来,稀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包头的城市重生,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领域,稀土的需求激增,包头迅速转型为“稀土之都”。
随着科技的进步,新资源正在成为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动力。2024年,工信部发布的“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”名单中,很多依托自然资源的城市入选,其中不乏如金昌、甘肃和云南等三、四线城市,这反映出这些城市正在借助新资源和新产业实现转型与发展。
以金昌为例,这座曾经以单一矿产为主的城市,近年来致力于发展镍铜钴新材料产业。他们不仅目光远大,还朝着打造千亿级产业群的目标努力。金川集团也慢慢地发展出动力电池材料等新材料产品,成为全世界500强企业之一。金昌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在于对现代产业的把握,2023年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11.5%的GDP增速,前三季度更是突破了19.3%。
云南同样凭借滇中稀贵金属集群,将新材料产业列为重点发展趋势,年产值从2021年的约600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近1000亿元。这一切无不表明,依托新资源,很多资源型城市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在发展新兴起的产业的过程中,不少城市也培育了独角兽企业,一批高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例如,德尔科技依靠当地丰富的金铜资源,专注于半导体、光纤等高技术产品的生产。这些独角兽企业的崛起,意味着传统资源型城市正向新经济型城市转型,融入了更广阔的全球经济网络。
就如去年发布的《2024全球独角兽榜》显示,不再是只有一二线城市独占鳌头,三四线城市的独角兽公司数量和市值大幅度增长,成为新兴市场的亮点。三四线城市的独角兽公司数从2022年的5家上升至2024年的15家,成为全国发展的新动力。
尽管“新资源”正在推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,但这条道路并非一帆风顺。如何将这些新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,依然是城市面临的严峻挑战。资源在开发利用的同时,如何避免不可持续的发展,也是一道必答题。因为每一种资源都有耗尽的那一天,这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威胁。
在这条转型之路上,城市不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的依赖关系,同时也要面向未来,谋求多元化的发展路径。例如,包头市在稀土产业加速发展的同时,也加快在新能源汽车和环保等领域的布局。通过新材料产业的推动,包头期望将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,并争取建设全球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。
当国家发改委标出262个资源型城市名单,历史的沉沉负担与社会经济的新生希望交织在一起。怎样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意识,以新发展理念为整体指引,通过创新、多元化的战略,重新审视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,是每一个资源型城市需要反思的重要问题。
因此,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不单单是经济重生,更是民生改善与环境可持续的重要保障。城市的未来究竟会是啥样子?是像包头这样乘着新资源的东风高歌猛进,还是像鹤岗一样沉静思考过往的辉煌?这一切,都在以时间为背景的城市画卷中等待揭晓。每一个意勇创新的人和城市都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成功的故事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